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节(1 / 2)





  客船很快启程顺水而下,顾清芜和文皑便到甲板上欣赏风景。

  此时日头刚刚升起,江面上笼罩着一层淡蓝色的薄雾,两岸不时可见炊烟升起,文皑看了一会儿,不由画兴大发,搬来案几,就在船头席地而坐画起眼前景色。

  顾清芜跟在一旁看着,也一般坐下,不时问上两句关于技法的话,只是薄雾之中的日光颇难描绘,文皑讲景致轮廓勾勒出来,江水开阔的意象现于纸面,只是那薄雾中的日光,他思索了半晌,却难以下笔。

  “好画!”

  身后传来一声赞叹,两人回头望去,却见一个锦袍的老人立在那里,拂须叹道。

  “打扰先生了。”老人笑着,一揖之后又道,“敢问先生高姓大名,能画出这等出色画作,想来必是闻名遐迩的名士。”

  文皑一笑,道:“哪里哪里,在下姓白名山,只是个落魄书生罢了,带着侄子出门游历,在这里随手画上几笔,让老先生见笑了。”他不喜浮名,出门在外一向不用本名。

  老人叹道:“先生是世外高人啊!画技如此出众,想来文采更是斐然,怎么不去朝廷谋个官职做做?”

  “白某只有画技,文章诗书上可谓不堪入目,老先生太过抬举了。”

  老人看出他的冷淡,便讪讪闭了口,只在一旁看着。

  文皑思绪又沉浸回画作中,他从旁拿过一张纸,试着渲染了几次,却始终觉得不满意,便将手中的笔塞给了顾清芜,道:“你来试试。”

  顾清芜想了一会儿,先用红赭色点在纸上,然后再用笔蘸饱了水,又用笔尖蘸上藕荷色一层层慢慢去晕染开红赭色,一个薄雾之中的太阳便跃然纸上,连阳光穿透薄雾的光线也描绘了出来。

  文皑大喜,道:“来,来,你来将这幅画作完成。”

  他让出了位置,顾清芜画完了太阳,又将两岸山峦用浅青淡淡的勾勒出来,一副日出江水图渐渐完整。

  文皑道:“只是景色虽然好看,到底少了些什么。”他指着画面右下方的空白处,道,“不如加个垂钓翁罢。”

  顾清芜道:“这晨起垂钓,似乎有些不常见。”想了想,便蘸墨提笔,将昨日街边卖韭菜的农妇勾勒出来,她身旁摆着一只篮筐,弯腰附身,在岸边淘弄着一把碧绿的韭菜。

  “哎!这画毁了!画个文士吟诗多好,偏要画个农妇,意境一下就变了。”老人忽然叹道。

  文皑道:“怎么会毁了呢?这样的画才是世情百态,江边可不止文士吟诗赏景,也有百姓生活啊。”

  老人指着画面道:“他若在这里画个文士,填上几块嶙峋的岩石,便有了临江远望的情境,再请名家题诗,这画说不定能值上百两银子,我现在就愿意掏钱买下来。他现在画上农妇,这画就没几个人愿意要了。”

  顾清芜笑道:“我倒觉得,万物只要有趣便可入画,文士饮酒作乐时若瞧着有趣,可入画,在江边吟诗就有些刻意了,少了趣味不说,若再题上一句忧国忧民的诗句,那恐怕更是沉重,便是老先生要拿去卖这幅画,恐怕也得是个愁眉苦脸,忧思颇重的人才能和这画心意相通呢。”

  这老人是才遭贬斥的礼部尚书周谨扬,他本来就心中郁郁,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理解,闻言道:“依你所言,忧国忧民倒成了错处了,天底下吃不饱穿不暖的百姓大有人在,我等文臣忠言逆耳,劝诫皇上励精图治,勤政爱民,这等风骨难道还入不得你的画?”

  顾清芜听他提及皇帝,倒是一滞,轻声道:“自然不是,只是既然想劝皇上勤政爱民,那自然要画百姓起居行止,哪怕如老先生所说,画些百姓悲苦之色,把真实景象呈递到皇上面前,也比一味描摹自身来的有用啊。更何况,眼下南夷之乱平定,百姓又可安居乐业,如画中一般悠闲自在的农妇正是我昨日所见,我的笔触之下,只有真实,我想看画之人即便想不到老先生的高远立意,看见这春日里,百姓为生计在江边洗菜,可能路过农田也会更加小心呢。”

  周谨扬想起自己糟贬斥前,皇帝说他只重文臣忠直的名声,却全忘记当初读书入仕的本心,忘了真正的为官根本,言犹在耳,倒和眼前这少年的话不谋而合一般。

  他思索良久,心中第一次对自己往日坚持起了些怀疑,初入仕途,他也是一心为了百姓,为了事业,只是慢慢的,职位越高,受浮名所累越重,前段日子为了朝政之事争执不下,他终于惹怒了皇帝,却始终觉得自己博得了耿直忠臣的名声,这辈子也值了。

  见这两人都是席地而坐,他想了想,终于放下架子,也坐了下来,开始和二人攀谈起来。

  周谨扬是凭借科举入仕,书画上也颇有造诣,不去纠结画什么,只论画艺,三个人倒是有了话题。

  一直谈到了中午,薄雾散去,周谨扬让仆从把酒菜布在船头,就在原地边吃边谈。

  如此渐渐有了些醉意,他又感叹了一会儿自己遭到贬斥的不甘,这才让家人扶进了船舱休息。

  他走之后,顾清芜才挤眼笑道:“我父亲也在礼部为官,这个周谨扬大人正是他的上峰。”

  文皑扑哧一乐,道:“你认得他?原来如此,怪不得你刚才那般和他说话,原来是为了顾侯爷抱不平,我还当你是为了皇上呢。”

  顾清芜扭开了脸,道:“师傅,莫要提了。我如今抛下京城的一切跟您出来游历,再提这些有什么意思。”

  文皑沉默了片刻,道:“你是想抛却一身轻,只是真这么辜负人家一腔心意,我瞧着都替他心寒。再者,你又不是不回去了。”

  第二日傍晚,周谨扬亲自来同两人辞别,谈了几句便想买昨日那幅画,说想要悬挂在家中,日日观之以自省。

  他思索了一夜,终觉自己果然大谬。

  这画算是文皑和顾清芜一同完成,他出力不多,便去问顾清芜。而她虽然听父亲抱怨过几句上峰迂腐,但还是对他的人品颇为赞赏,于是便爽快的答应了。

  周谨扬又请她题上自己名字,顾清芜想了想,自己不便用本名,这几日也和师傅商议过取个字号的事情,便题了“平芜”二字上去,将画赠与了周谨扬。

  第51章

  随着客船一路向南,天气也一日暖过一日,三月中旬时下了船,终于到了文皑的家乡——一个名叫溪浦的江南小镇,小镇得名于绕镇而过溪浦河,这里两岸遍栽桃柳,掩映着水巷中的黛瓦粉墙,石桥在镇中随处可见,行人在桥上穿梭而行,下边一探头就是潺潺绿水,船娘哼唱着吴侬软语,摇橹漂过。

  顾清芜等人一路劳顿辛苦,然而一入这温存的水乡,便如进到仿若梦幻的画中,疲惫尽消,而文皑却有些近乡情怯,话也越发少了。

  文家在当地曾经也是大户人家,只是文皑因画成名,丧子之后和夫人四处游历,多年不归,他父母又早已不在,这里几乎没什么人还记得他。

  众人随便打扫出两间屋子住了两日,文皑收拾好了旧日的画作,便又匆匆离开。他的幼子在这里离世,便是在宅子里站上片刻,眼前也都是他回忆里那些美好的日子,实在难以承受。

  随后继续一路往南而去,文皑一边寻访旧时友人,一边托他们帮忙慢慢把画换成了银票,情绪也慢慢缓了过来。

  等到了苏州,众人停留下来,这里是江南的中心地带,文气昌盛,文皑打算在此地把画稿全部脱手,便租下一间小院暂住。

  顾清芜在这里跟着文皑认识了不少江南画坛的名家,她以平芜为化名的画作也售卖出去不少,渐渐的有了些的名气。

  这日傍晚吃罢了饭,见热气散了去,文皑便带着顾清芜去访友。

  才走了没多远,却见平日里去的一间酒楼前围着一群人叫嚷,看打扮都是些农户的样子,只是都有些面黄肌瘦,神情激愤间又有些惶然,正要再看,郑源却闪身挡在顾清芜和文皑面前,道:“咱们还是不要去凑热闹的好。”

  郑源这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个车夫,身材高大,面貌虽不算俊秀,但也是个英挺的男子。只是素日里沉默寡言的跟着三人,一路行来,除了赶车和做些杂务外,几乎让人忘记他的存在。

  顾清芜正要开口,只见人群中一人挤出来,冲着他们呼唤起来:“文先生,顾公子,可巧遇到你们,快来帮着解解围罢。”

  唤他们的这人名叫徐霁,是她和文皑前几日刚认识的一个书生,听说是当地知府徐敏的远房侄子,借居在叔父家念书,平日里也喜欢画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