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1节(1 / 2)





  第35章

  裴静姝按两分钱一斤算给张大嫂, 张大嫂嘴上说着客气话,满脸都是笑容, “幺妹, 你要是吃完了,就让燕丽给我说一声,我家树上还有。”

  裴静姝点点头,又给张大嫂换了十多斤冬瓜月饼。断风崖那边赶的是另外一个叫坝上的集市,那边虽然偏远,却曾是战时的重要军事基地, 又因周边都是些山区, 管辖的地界很宽, 赶集的时候也很热闹, 而且无论早上下午都有人。

  张大嫂听说了承山大队卖小吃赚了钱,也想买些回去到坝上卖。要是真能赚钱, 那今后可就是一项财源滚滚的营生;若是卖不掉, 拿回家吃也不错。横竖都没花钱,是用柚子换来的,而且这月饼比柚子甜多了。

  张大嫂背来的柚子一共五十斤, 这柚子品种还算不错, 水分足, 无酸涩味,有股独特的清香, 就是甜度不够, 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柚子品种。裴静姝吃着还成, 不过当地很多人都嫌寡淡无味,再加上冬天吃起来冰牙齿,大人没见多喜欢,只是对没有水果吃的小孩来说,还是诱惑力满满。

  裴静姝洗净后把柚子皮剥下,白瓤切成块状,外皮切成小条。柚子一身都是宝,皮和白瓤都能做柚子糖,味道各有差别。至于里面的果肉,裴静姝也不打算浪费掉,她留了几只个儿大的,剩下的便让裴建国一早背去集市上,按至少两分钱一只卖掉。

  张大嫂的柚子长得不大,一只只有两斤左右,去掉皮之后有的还不足两斤。不过她好歹也是拿钱买回来的,总不能折太多本。

  何婆婆给她烧了水,裴静姝将洗过的白瓤倒入锅中煮开,再捞起用冷水反复浸泡搓洗,直到洗出来的水变成透明色,不然会有苦味。农村用的都是井水,不值钱,只是稍微费力些。

  这洗柚子的水用来冲厕所还可以除臭,毕竟这个时代又没有空气清新剂。

  她家里现在有一只粗陶大水缸,一只石头凿的水缸,都是新的。两缸水足够她用一整天,平日基本都是裴静龙担水,也不需她费力。

  如果能找到打压水井的人就方便了,在自家门前打一口压水井,洗衣洗菜用水也方便。不过现在的农村大部分用的都是田边井水,只有少数靠山泉的能用山泉水,就连乡镇也吃的是井水。还有少数条件艰苦、或是人烟稀少的地方,连水井都没有,就只有吃池水、河水、田里水了。

  裴静姝以前看纪录片里说压水井在很早以前就有了,下次逢九得着那些进城的人帮自己问问有没有打压水井的,担水吃实在太不方便。

  白瓤处理之后,裴静姝让何婆婆做退火处理。柴火灶不像煤气灶,无法快速自如地控制火势,若是灶里的炭火太多,就算没有放干柴进去,锅里温度也很高。

  她往洗净的锅里掺了半瓢水,倒入白糖,用锅铲反复翻炒,这白糖融化的过程也至关重要。若不翻搅,糖容易粘锅变糊。不过这时需要一些小火,裴静姝便让何婆婆烧一些竹叶,待到锅里的糖浆起大量白色泡沫,便将沥干的白瓤倒入锅里反复翻炒,直到所有白瓤吸收了糖水,再熄火继续翻炒。

  冷却的糖水变成白色糖霜,裹在白瓤上,有些像冬瓜糖,晶莹剔透,咬起来外面是沙沙的糖霜,里面韧性有嚼劲,味道一点都不苦,十分甜腻。

  裴静姝其实是不怎么喜欢吃太甜的糖,不过她发现这个时代的人对糖有一股谜一样的执着,越甜越好。上次她做冬瓜月饼时,不小心把糖放多了,没想收到的好评如潮。那日用柚子皮做的柚子糖也十分甜腻,吃过的人基本都说够甜、够味。

  裴建国两父子上周给她又买了几只可以存放东西的粗陶罐子回来,裴静姝正好可以用来装柚子糖,密封存放三四个月没问题。现在离过年也不远了,新年糖果类应是好卖一些。

  不过裴静姝并未等到新年,就来了一个大买家。

  原来萧长风那日和裴静姝分道扬镳之后,就去了警察局,说了那小偷的事。萧父以前也在这边的警察局工作过几年,后来才调去了市里,年纪稍长一些的都认识这位萧长风。

  萧长风这次回汇水县是探望外公外婆,不巧却发现这边的人都流行吃蛋糕和蛋黄月饼。萧长风一问之下,才得知这些东西都是出自牛王庙那边的市场。

  那市场说好听一点是菜市,说难听一点就是黑市,除了卖菜的农民,还有倒卖票的、卖小吃的、卖各种小家具等。

  萧长风吃着那蛋糕松软香甜、蛋黄月饼也十分软糯,就去牛王庙买了一些。他外公外婆都上了年纪,最喜欢吃这种东西,平时也经常买来吃。不过这蛋糕月饼有时候卖得很贵,有时候还会卖断货,听人说这些小吃进价便宜,就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里产的。

  萧长风也想买一些回市里,正好又遇上从金沟村回县城的谢辉斌,这谢辉斌以前是萧父的属下。

  两人聊起汇水县的变化,谢辉斌就说:“要说那牛王庙的繁荣,一半功劳要归功于一个女人。”

  “嗯?”萧长风不解,“谢叔叔为什么这么说?”

  “那些蛋糕、月饼和凉粉都是一个叫裴静姝的女人做的,她还会做一种柚子糖,把柚子皮做成糖果,一点苦味都没有,很有嚼劲。也许你下次来的时候,城里要开始时兴吃柚子糖了。”

  “裴静姝?是不是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同志?”萧长风问道。

  “你认识?”

  “我在城里见过她,她在街上被小偷盯上了,我帮她捉了小偷,她还请我一起吃了一顿饭。我没想到那些小吃都是她做的,难怪她的厨艺那么好。”萧长风兴奋下,又问谢辉斌怎么才能找到裴静姝。

  于是,萧长风就这么一路问着到了河坎乡。他在河坎乡上再一问,正好还有人要到金沟村去拿凉粉,就和那几位农民一起来到金沟村。

  金沟村的凉粉现在已经很有名了,这东西便宜好卖,可以就这么凉拌着吃,也可以拿回去炒来吃,不过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凉拌着吃,因为那蘸料实在是够爽。

  一路上几人难免聊一些话:

  “这位小兄弟是从外地来的吧?”

  “我是从市里来的。”萧长风说,“你们卖这种叫凉粉的东西,一次能卖多少钱?”

  “我们卖的便宜,一碗才只赚一分钱,有时候手上货多了卖不掉,还要折价卖,这东西放久了容易馊,跑一趟也就赚五六毛钱。最初做这活儿的那些人赚了不少,有的一天能够赚两三块,不过现在基本上不可能了,卖的人也多,卖两分钱一碗都有人会嫌贵。”

  “我们胆子小,一开始还不敢做这种买卖,后来见大家都做,才跟着做的。走在前面的就赚了大钱,我们这种就只能叫混日子。”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道。

  “其实能赚五六毛钱已经不错了,想想以前一年到头都赚不了一两块钱。像我们那种家里没有劳动力的,到年底还要补钱出去。今年我们也不用怕补钱,就希望能一直这样卖下去,以前那些穷日子穷怕了。”

  那几个农民感慨着,又问萧长风:“小兄弟去金沟村做什么?”

  萧长风道:“我要去金沟村买点月饼和蛋糕。”

  “唉哟!那你来得不是时候,月饼和蛋糕定了在逢八逢九逢十这三天才卖,逢八逢十都少,基本上都是逢九这一天,不然你以为我们为什么只卖凉粉?”

  “没事,那我就当去见老朋友。”萧长风也没露遗憾之色。

  到了金沟村,那几个农民去找别家拿凉粉,萧长风则去了裴静姝家。

  “裴静姝,我们又见面了!”萧长风眉开眼笑地从门口走进,“缘分真是奇妙,那日你不让我送你,我还是自己找来了。”

  刚刚收工回来不久的杨孟英见着门口衣着得体气质阳光的年轻人,眼睛都亮了,“唉哟!你是静姝的朋友?快快请进,快快请进!”

  杨孟英热情地端来板凳,萧长风道了谢,两人热络地寒暄了一番。

  裴静姝也深感意外,她没想到萧长风会找来金沟村,看着相聊盛欢的两人,裴静姝问道:“你找我什么事?”

  “找你订一批月饼和蛋糕。”

  杨孟英见是生意送上门,便又笑着问道:“你想要多少?”